首页 >> 液压车床

当心城镇化掉入陷阱弹簧螺钉

玮光五金网 2022-09-07 20:26:03

当心城镇化掉入陷阱

当心城镇化掉入陷阱2013-06-04 11:56:41 分享到:中华工商时报副总编辑刘杉

在中国新一届政府眼里,城镇化是中国未来增长主要动力,本届政府因此被打上了强烈的城镇化烙印,外界对高层有关城镇化的表态也就异常敏感。

日前一则有关城镇化规划的报道引发社会关注。先有报道称,李克强总理否定了发改委40万亿投资的城镇化发展规划,接下来发改委官员辟谣说,并无高层否定方案一说。

虽然无法了解到真实内幕,但从这个新闻报道看,国内并未对城镇化形成共识,舆论对城镇化显然心存疑虑。尽管政府强调新型城镇化是“人的城镇化”,但城镇化至今并无清晰发展路径,在中国现有经济低迷背景下,政府主导的城镇化很容易误入歧途。

其一,城镇化演变为投资化。虽然现阶段投资仍是拉动增长重要动力,但在城镇化运动下,地方政府很可能掀起新一轮投资热潮。

现有体制无法摆脱地方政府的政绩导向,在政府主导的城镇化过程中,其不会满足于在现有城镇基础上改善外来人口生存环境,必定热衷于摊大饼,扩规模。只有这样才能增加GDP,官员审批项目才能寻租。大兴土木,大搞基础建设投资自是题中之义,而政府为了扩大城镇建设规模,很可能也会主导工业项目投资,在城镇形成低效产能建设,导致新的产能过剩,从而阻碍中国经济转型。从日前有关城镇化40万亿投资规划争议中,即可看到背后隐藏着的政府投资饥渴症。

城镇化演变为投资化几乎不可避免,这要求中央政府严格规范地方融资平台和金融机构贷款行为,特别要有效约束政策性银行的平台功能,避免在政策性贷款旗号下,将贷款行为变质为政治行为,助推地方投资热潮。

其二,城镇化表现为房地产化。今年以来房价再次上涨,其中原因复杂,既有需求抑制下的市场反弹需要,更有利益集团借城镇化口号来引导预期,造成市场误读。由于片面强调农民进城形成对住房的需求,因而市场对城镇化产生住房化的误解。

这样的误解很符合地方政府和开发商利益,政府更是借机抬高地价以获取土地财政收益。城镇化合理的逻辑是,重点发展中小城市建设,将有效分流中心城市人口压力,中心城市住房需求压力将下降。当然,能否分流人口是个问题,但就地方政府而言,城镇化最直观效果就是新楼林立,因而城镇化正在成为房地产化代名词。

其三,城镇化形成“无就业”城镇化。城镇化应是经济增长的结果,而非增长动因。历史上城镇的形成,既与自然地理环境有关,更与商业繁荣有关。人类之所以聚居,就在于其方便商品交换和生活居住。如果没有形成一定的产业集聚,就无法吸收就业。同样,没有一定经济规模,也难形成配套服务业发展。

如果地方政府热衷于投资和房地产开发,那么在基础建设先行之后,城镇规模不断扩大,但能否带来产业繁荣则是很大问题,没有就业的城镇化,就是政绩工程。

其四,城镇化究竟是“什么人”的城镇化。这个问题可能是城镇化过程中最难以认清的问题,极容易掉入陷阱。社会普遍理解是,所谓人的城镇化就是让农民进城,但问题在于,虽然名义上城市化率还有提升潜力,但实际情况是,大量外来人口聚集在城市,并未形成户口统计上的城市化率,同时农村留守人口以老人和儿童为主,也无大量富余劳动力。

中国目前有2亿多农民工,其中一半分布在小城镇和中小城市,另一半分布在直辖市和省会城市。相较大城市,小城镇户籍门槛低,房价便宜,农民工市民化过程已经在进行中。尽管有些农民工尚未形成户籍人口,但很多人生存状态已经与户籍居民无异,现在需要的是放开户籍限制,尽快让农民工转化为城镇人口,享受其应有的社会福利,而非大搞城镇建设。当然,如果政府能够从宏观层面整体布局小城镇医疗和教育等服务业发展,小城镇经济尚有较大增长空间。相对于政府官员和开发商片面理解的房地产繁荣的城镇化,新型城镇化最大的成长空间就在于发展服务业,而非建立新的城镇。

“人的城镇化”显然无法吸收增量农村人口,小城镇农民工就地市民化有多大空间亦并不明确。当然小城镇发展也会分流中心城市劳动力,但分流能否成为现实,以及劳动力流动对大城市产业链会产生何种影响,仍需严谨论证。

另一个让人担心的问题是,在城镇化趋势下,小城镇快速发展必然带来新的环境问题,小城镇能否宜居,不得而知。

城镇化是“中国梦”之外最为流行的中国词汇,但无论是决策者,还是理论界,在谈论“人的城镇化”时,并未对宏观经济格局做出令人信服的分析,这让人感觉城镇化政策带有“人为”的痕迹。

面对城镇化可能的陷阱,政府应保持一份清醒认识,必须厘清城镇化发展路径和其可能的经济后果。从城镇化角度看,政府主导,不如政府引导。

一个现实逻辑是,目前城市化率不高,问题并不在于城市吸收人口不够,而在于没有放开户籍制度,大量农民工在城市成为流民,无法转化为城市人口。因此,“人的城镇化”不在于建设,而在于制度改革。只有改革户籍和土地制度,才能完善人口流动的社会环境。在人的需要下,城镇经济自然有增加供给的需要。

从这方面看,政府需要做的,只是改革,而非规划。没有政府规划的城镇化,才是理性的城镇化。

上一篇:二季度仍有下行风险 地方追政绩攀比GDP下一篇:政府主导城镇化遍地是灾

友情链接